河北省级非遗项目藁城战鼓

 

藁城战鼓,又叫“气鼓”、“斗鼓”、“武林战鼓”,是藁城市农村传统民间艺术。起源于唐朝天宝年间。是以大鼓、大铙、锣镲为伴奏,以钹为舞具的群体舞蹈艺术。

战鼓源于祭祀,封建时代是祈雨拜庙的必备舞队。凡遇寺庙祭日,必击鼓舞钹舞蹈,希望神明保佑,降福灭灾,五谷丰登,人畜平安,久沿成习。在本村参加祭祀叫“打醮”,到外村赶会则叫“闯醮”。春节期间,战鼓最为活跃。农历腊月三十晚上,人们有“熬五更”的习俗,届时村村敲响大鼓,立擂街头,较量技艺,彻夜不停,有时别鼓十几天,甚至打架斗气,所以人们戏称它为“气鼓”、“斗鼓”。

清朝末年,藁城土山村秀才、藁城商会会长刘风祥经过改革创新,把武术动作编排到战鼓套路中,从此战鼓从单调的敲打表演上升到武术舞蹈表演,故而当地人民叫它“武林战鼓”。

战鼓在藁城共分四大流派,一百多个鼓会。以黄家庄为首的鼓会,流派表演特点是激烈雄健,动作舒展,代表套路“十添油”、“拿曹操”。以马庄为首的鼓会,流派表演特点是刚柔相济,起伏跌宕,代表套路“一龙破二虎”、“凤凰双展翅”。以土山为首的鼓会表演特点是步伐敏捷,脚步灵活,代表套路“八卦战”、“博林战”。以五界村为首的鼓会表演特点是钹花繁多,动作飘逸,代表套路“大决战”、“大出击”。以上四种流派各有十二种套路,各有各的鼓点伴奏和独特的表演形式。

四种流派战鼓表演形式综合构成了藁城金钹战鼓动作幅度大,力度强,舞钹队员讲究跳、跃、翻、滚、闪、展、腾、挪的特点,几十人、甚至几百人表演,形成了龙腾虎跃、铺天盖地的气势和独特的表演风格。

战鼓源于祭祀,后逐渐成为重大节日庆典和商茂活动中的主要节目。鼓声雄厚壮阔,如春雷滚滚,钹音律动优美,铿锵有力,锣声清脆如百鸟闹春。钹花翻飞,金光闪闪舞姿雄健,剽悍壮烈,气势磅礴,激人奋进,具有浓重的燕赵古风。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战鼓更加焕发青春。在省市领导专家关怀辅导下,我市挖掘整理、改革创新战鼓套路,从表演形式、表演特点上赋予时代新内容,把各战鼓流派融合贯通,在整体上进行较大改革创新,多次组队编排,参加各种大赛均获大奖。藁城战鼓被收入《中国民间舞蹈集成》,藁城被文化部命名为“民间艺术之乡”。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贾作光先生称藁城战鼓是“民间艺术瑰宝,冀中人民之魂”。

 

近二十年来,藁城战鼓参加国际、国内,各省市、各地区各种表演比赛、商贸庆典、重大节日、重大文化活动演出120次,观众达几十万人次。中央电视台、香港翡翠电视台、台湾电视台等20多家新闻单位多次录制战鼓专题片,向海内外播放。全国20多家报纸刊物采访报道藁城战鼓。1993年获文化部广场舞蹈最高奖群星奖。2000年获河北燕赵民间艺术群星奖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