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遗项目耿村民间故事

 

自1987年第一次耿村普查到现在,二十年来,耿村文化工程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耿村也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华北平原小村,成为世界著名的民间故事村。在此把耿村故事村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耿村基本情况

耿村古为中山国地,明太祖朱元璋义父耿再辰死后封王葬此,派本县靳氏七人前来看坟守墓,渐渐形成耿村。

耿村属藁城市常安镇,是个仅有1200余人、耕地1300亩的小村(全系汉族)。西距藁城市12公里,距省会石家庄45公里,东与晋州市的南古底、北古底隔河相望。北至石德铁路、307国道(沧石公路)3公里,西至新修的定魏线1公里,交通十分方便。

耿村地跨北纬38°00,东经83°05,地处冀中平原,属暖温带半湿润地区。四季分明,冬冷夏热,年平均气温摄氏12.5度。四季降水量不均,主要集中在夏季,年平均降水量为494毫米。这里属北方长日照地区,年平均日照2711.4小时,能满足各种作物对光照的需要,加之土质肥沃,适宜发展农业。

二、经商讲故事是耿村这个汉族文化居落的两大古风

藁城市常安镇耿村,自古就是一个交通便利、集市繁荣、各地客商云集的小镇。村南曾经有一座巨大的坟丘,相传是明太祖朱元璋义父耿再辰之墓。该村原名看坟庄,后改为耿村。自古以来,耿村就处于山西阳泉到山东德州的交通要道上,所以这里的一、六日集市一直十分繁华。为纪念耿再辰而设立的农历四月初一到初四的耿王庙会,吸引着方圆百里的善男信女和各路商贾。各地的敬佛团赶来跳担经舞、打扇鼓,许多民俗节目纷纷沿街表演。村内外曾有耿王墓大仙堂、自落寺、真武庙等十座大小寺庙,它们虽然已被历史湮没,但四月四庙会至今仍十分兴隆。据调查,上世纪40年代,村中仅有400余人,却有大小店铺、作坊100余座,庙会期间的临时摊点不可胜数,故有“小村大集”、“一京二卫三耿村”之美誉。四面八方的客商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生产生活用品,还带来了他们的故事、歌谣。耿村人外出经商、游历、当兵,也带回了天南地北的故事和传统。这里便形成了一个商品和民间文学的聚散地,积淀成一个民俗文化的大矿。所以,经商讲故事成为这个文化居落的两大古风。耿村故事世世代代以口头传承下来,已有600年以上的流传历史。

三、耿村工作二十年回眸

在上世纪80年代全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热潮中,靳春利于1986年夏天发现这里有众多的故事讲述人,认为是一个故事村,便向当时的县文联报矿。县文联又上报到石家庄地区文联。1987年2月,石家庄市集成办负责人袁学骏代表省民协、地区民协和集成办,带着几个人来到耿村,在靳正新家中召开了一次热烈的故事会,听了靳正新、靳景祥、王玉田、张才才、张才长、王仁礼等人的故事,了解了耿村的一些风土人情,感到这里的确是一个民间口头文学的大矿,有一个巨大的民间故事讲述群体,于是逐级上报,并在河北省一次研讨会上发放了有关简报,受到当时全国集成办马振、刘晔原等同志的支持。同年4月,中国民协书记张文、靳玮等先后前来进行考察,认为这里的确有丰富的口头文学蕴藏,应当进行深入挖掘。同时认为,找一个故事家尚且不大容易,更不能随便称耿村为故事村。当时石家庄地委副书记李国华、藁城县委副书记丁新志马上拍板,责成袁学骏组织一个普查组到耿村进行故事挖掘,力争一次把作品挖净,用事实证明耿村够不够一个故事村。这年5月中旬,一个12人的普查组就进驻耿村,开始以民间故事为主的民间文化大普查。在21天里,大家分别走访村民70余人,发现能够讲唱者50余人;采录故事、歌谣约1000个,整理出486篇;撤离后又整理出180篇,共666篇,50余万字。按照国际惯例确定讲100个故事以上靳正新、靳景祥、孙胜台、梁银兰、张才长、徐全振等6人为大型故事家,靳满良等6人为中型故事家。7月上旬,袁学骏便在中国故事学会首届年会上介绍了耿村,引起强烈反响。8月20日,又组织了第二次普查,12人录制故事500余篇,整理出170余篇。1987年底,52万字的《耿村民间故事集》第一集面世,由时任中国民协党组书记的刘锡诚题写书名。1988年1月24日,《河北日报》发表了有关文章。耿村作为一个民间故事村渐渐为学术界和新闻界所承认。现在回头一看,已经20年了。从1987年到1991年先后进行了8次普查,内部出版了《耿村民间故事集》1~ 5卷,公开出版了《耿村故事百家》、《花灯疑案》、《兰桥断》、《卧牛山恩仇》、《耿村民俗》、《耿村民间文学论稿》等作品集和研究著作。河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河北故事卷主编宋孟寅先生曾公开赞扬和倡导“耿村普查精神”,概括出耿村普查精神就是“敢于开拓的胆略,严肃认真的态度,坚韧不拔的毅力,科学求实的精神”。

1988年3月,时任河北省委副书记的李文珊同志到耿村进行调研,说耿村故事村“名不虚传”,后来又多次到耿村看望父老乡亲。同年4月5日,台湾金荣华先生在贾芝、杨亮才等人陪同下来到耿村,考察后认为耿村文化现象是“世界第一”,并为耿村题词:“胸怀耿村,放眼世界”。十几天后,省地县三级联合召开了耿村民间故事家群及作品研讨会,贾芝、刘锡诚、刘魁立、张紫晨、张文、贺嘉等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袁学骏代表普查组作了耿村工作汇报。会后我们感到,这里的故事到底有多少,简直无法估计,所以在当时县委、地县文联支持下继续进行普查,每次都有故事家、讲述者和作品的新发现。1989年9月,贾芝在匈牙利第九届国际民间口承文学协会年会上论述了耿村文化现象,播放了耿村录像,并将已经出版的耿村故事前三个卷本赠给大会主席,产生了强烈的国际影响。

1991年5月,在李文珊、韩立成等领导和时任石家庄地委书记的王满秋、专员傅亮、副书记白润璋以及藁城市委市政府领导的支持下,在中国民协主席钟敬文、副主席贾芝等人的关怀下,在辽宁大学乌丙安教授的策划联络下,召开了“中国耿村民间故事家群及作品和民俗事象国际学术研讨会议”,后由郑一民、宋孟寅等编辑出版了论文集。1992年7月袁学骏随团访问日本,宣传了中国耿村文化。1994年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戈贝伊一行到耿村考察;之后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日本、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纷纷前来进行考察,一些新闻记者也来采访录像。特别是美国故事协会史密斯先生于1997年秋天率67人来到耿村,开展了大规模的国际民间故事交流。

1995年秋,《靳正新故事百篇》公开出版。1999年10月22日,历经两年零八个月编辑出版的《耿村民间文化大观》(445万字),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了首发式和研讨会议。中国文联党组书记高占祥、北京大学教授段宝林、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陶立璠、北师大教授刘铁梁、石家庄市副市长龙庄伟等出席了会议,对耿村故事村现象和这部大书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特别是钟敬文先生为该书题写了书名和题词,还为首发式写了贺词。贾芝、李文珊为此书写了序言。

进入本世纪以来,抢救民族民间文化之声大倡。2000年2月,我们组织了书法家赴耿村为群众写赠春联活动。不料正值大故事家徐大汉去世,袁学骏、杨志忠、樊更喜、赵志勇等便前去吊唁。我们感到耿村文化抢救迫在眉睫。2001年9月便与市电视台一起,对60岁以上老故事家录了像。我们每次去耿村时都发现村民们有些故事还没有公开讲述,而在随意聊天中却讲了出来,他们也希望我们能够继续普查搜集。于是在第8次普查10年之后的2002年3月开始了第9次普查,2003年4月初又进行了第10次普查,但因“非典”于5月1日撤离。故事没有挖完,抢救和保护工作必须持续进行。204年4月又开展了第11次普查。三次普查共110多天,获得各种文字资料2450余篇,270余万字,其中包括故事家小传和普查体会文章60多篇。2006年2月,汇集这三次普查成果、由石家庄市文联和藁城市文联联合编纂的《耿村下一千零一夜》一书,由花山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共6,约200万字。收入耿村村民110余人讲述的神话、传说、故事作品1100余篇,其中既有传统的民间口头故事,又有世纪之初产生的当代人物的笑话和新幻想故事。2006年6月14日,省文化厅、省民族民间文化研究保护中心、石家庄市文联等单位在藁城市耿村举行了《耿村一千零一夜》赠书仪式。

对民间文化的抢救和保护,必须不断开展有关活动,从而彰显民间文化的意义。2004年5月12日,耿村与井陉县于家石头村正式结为民间文化友谊村,双方在石头村举行了仪式。5月23日上午,又隆重举行了耿村民间故事家颁证命名仪式,省市领导李文珊、张希有、郑一民、李宏英、栗建华、王中联、张树志、盛庆功、张占峰、王荣丽、马树彦等领导到会向四个故事家庭和健在的55位故事家颁发了证书牌匾,并且听取了部分故事家的故事。7月下旬,我们与石家庄市第十二中学联合举行了系列性爱国主义故事会,大约400名师生听取了耿村人的故事。2005年7月中旬,配合省会七七爱情节,耿村举行了爱情故事演讲会。2006年,耿村故事被列为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7月,藁城市文体局指导常安镇中心校、耿村小学,对耿村故事进行了深度开发,将耿村故事编写成了校本课程教材。熟稔耿村故事村的文化艺术科科长樊更喜应邀担任顾问。该教材体现了耿村故事的地域特色,打造了藁城市校本课程教材的精品,成为国家和地方课程的有力补充。9月,美国故事代表团第四次到耿村访问,进行历时4天的文化交流活动。10月28日耿村故事家一行18人来到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拍摄了耿村故事专题片。2007年春节前后,一批又一批石家庄市的游客多次到耿村听故事,开展文化旅游活动,为耿村故事村带来新气象、新生机。

四、耿村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居落典型当之无愧

耿村故事是来自农民中间的草根文学。它们表达了农民们的话语权,对古人古事和今人今事大胆地进行评价,进行衷心的讴歌、诚挚和怀念或善意的嘲讽、无情的抨击,倒也痛快潇洒。

我们非常明确地意识到,故事中表现了耿村人的农民立场和文化精神,表现了最为传统的民族精神中的核心观念,表现了当今农民们的生存理念、志趣和愿望,像野火烧不尽的草根,像雷打不动的岩层,任凭岁月流逝而悠然自在。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巨大的立体的“文化场”。他们虽然一家一户,但在讲述上互为主角互为听众,互为师生,互为环境,互为资源,基本不存在什么功利目的,而是互相启发教育,共同自娱自乐;有时还和新闻记者、和外国人同欢共乐。他们秉承着不少古老习俗和文化方式,也承接着现代人的新鲜信息,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古今一炉、中外一体的文化信息库存。

《耿村民间文化大观》是前8次(1987年~1991年)普查得到的故事、歌谣、谚语和研究成果之集大成,《耿村一千零一夜》是2002年~2004年三年普查到的故事集成。这两部几乎是耿村普查全部成果的大书,可以让我们看到耿村故事家和讲述者们的文化生存现状,看到这是冀中平原上一座巍巍的文化高峰。

从1987年5月第1次普查以来,我们在十八年中先后确定67人为大中型故事家(歌手)。其中已故者13人,健在者54人。健在的大型民间故事讲述家22人,中型故事家32人;男性34人女性20人。他们中既有86岁的老人,也有23岁的青年。在众多普通讲述者中,一批8~15岁的少年儿童讲述积极性极为高涨。全村向我们讲述故事的老年、中年和青少年大约各占三分之一,基本上是一个合理的梯次结构。1988年,我们曾经确定王玉田一家为民间故事家庭,2004年5月又确定有两个以上故事家、三个以上讲述人的张才才、王良田、王发礼、靳善信四家为故事家庭。还有靳正新、孙胜台等三世同堂现象,张书娥和王连锁等故事母子,徐海江与郭翠萍、靳惠萍与靳大马等故事夫妻,徐荣信和徐荣贵这样的故事兄弟。

通过近三年普查获得的270余万字的作品来看,全国十大民间故事家之一靳正新虽然已经年逾古稀,又先后讲出300多个,累计总量达807个,仍然是全村口头作品最多的大故事家。靳景祥、张才才、侯果果、张才长、靳满良、王连锁、徐丑货、龚月超、靳清华、曹美更等人仍然讲述量很大。在近三年的普查中,又涌现出了老中青故事家靳言明、王良田、袁爱金、靳瑞菊、靳丽哲、靳丽棉、武立红、曹俊敏、王红瑞、张捧格、张国珍、顾小菊等人,还有故事讲述者靳春争、刘志敏、董立艳、徐彦格、曹艳芬等,共50余人。他们作品较多,讲述水平较高。其中耄耋之年的靳言明和靳三娃、靳丙辰等人的出现,徐小片老人讲述量的增加,证明耿村老年人中仍然隐藏着一些故事家和讲述者。靳瑞菊、靳丽棉、张国珍、武立红、曹俊敏、徐翠哲、韩瑞巧、郝景然、王彦改、靳静等中青年女性大胆地站出来讲故事,形成耿村故事讲坛上的亮丽风景。耿村不是孤岛一座,村内外的故事交流仍在进行中。上面提到的这些中青年女性,大多是外村嫁来的姑娘,她们也带来了娘家的故事,只是以前不肯向我们讲述。现在她们走出家庭小院,敢于面对普查员讲述,或面对几十人、上百人去讲述。这是她们内心的一次革命,也是耿村文化生态的一种发展。

我们发现,以前的一批一般讲述者徐海江、靳焕强、王发礼、靳言生、靳言文、靳言春、龚春格、张素英、张英英等人的讲述量大大增加,有的已经被命名为大中型故事家。因为他们当上了爷爷、奶奶后,身体依然康壮,精力充沛,劳动量渐渐减小,所以讲述的时间渐渐宽裕。他们的日子已经滋润,心态变好了。相反,一批女故事家的讲述量有所减少。比如孙胜台大娘近年经常闹病,张书娥大娘患了高血压,董彦娥等人的记忆力也都开始减退。还有一些积极主动的讲述者,他们虽然讲不好,却是耿村文化氛围中不可缺少的“绿叶”。靳海哲、徐全振、靳志慧、靳保平、王海成、王海根、刘占虎、靳三刚、靳文生、徐荣贵等十几位大中型故事家一直忙于跑外打工,有的长年不能回家,所以在村内的讲述量大大减少,而在外地的讲述量有所增加。靳海哲在定魏公路工地上忙碌,而其妻子彭丽珍和一群孙子孙女成为讲述新人。靳春争是大故事家靳正新的长子,他和他的儿媳都有不少的故事,他们是靳正新讲述事业的接班人。张才才的两个儿子从小都是故事迷,很可能像徐海江、靳满良那样,青年时期主要是吸纳作品,到了一定阶段才能大量向外倾吐他们的积累。

村中已被确定命名的五个故事家庭,都是比较集中的故事讲述场所。

张才才和侯果果、兄弟张才长都是公认的大故事家,才才的儿媳靳丽棉已经是青年故事家。他们都是随时可以讲故事的高手,不管多忙多累,不管人多人少,总是张口就来,和家是耿村东街的一个大故事窝。张才长被列入张才故事家庭之中,但他是独身一人,既参与家庭讲述,还天天在小修车铺讲故事取乐,吸引着过往行人。此可谓一卵二黄的血缘文化现象。

王良田一家有四个故事家。我们对他的儿子王海成、王海根的讲述发现较早,后来又发现他们的母亲曹美更爱说爱唱,也善于故事讲述。2004年春天,我们才挖出了退休回家的大故事家王良田。王家的故事讲述和交流,是在饭桌上和过年过节团聚时进行的。

刚到不惑之年的王发礼和靳巧义夫妇都热心于故事讲述,他们的两个女儿王聪、王茹表现也十分出色。张国珍与他们是亲戚关系,平时来往密切。王家已是东街的一个讲述点。

靳善信是一名中医,他的两个儿子儿媳靳庆春和曹俊敏、靳发春和张小缺都表现出讲述的乐趣和较大的作品储存量。孙女靳玉娟也经常参与其中。他们相邻的两座小院也是两个充满笑场的故事窝。

最早命名的故事家庭王玉田一家,王玉田、王仁礼等四人先后去世之后,王正礼、武小鸾夫妇没了心情,其讲述量在减少。儿子靳中辉小时很善于讲述,现在一结婚就成了大忙人。这个故事家庭走向了冷落。这样的兴衰事,不知在耿村历史上发生过多少次了。

耿村故事讲述活动是村民们自我艺术化、文化化的过程。讲述就是耿村的传统活法,是他们代代相传的生存方式、文化行为。

《耿村一千零一夜》中的1100余篇故事,构成了当前耿村口头文学生态的蔚然大观。

其中选入神话15则,可以看到耿村人仍然保有一颗天真的童心,喜欢奇思幻想。这些神话仍在传承中,也在发生着某些变化。比如,村中早就有几人讲述女娲补天,现在又有董彦娥的《盘古开天,女娲补天》。过去有王玉田讲述《日月星的来历》、靳正新讲述《太阳的来历》,现在又有袁爱金的《请太阳》和小学生靳可心的《太阳是小孩变的》。虽然人们相信现代科学,但对这些古董的口耳相传仍然兴趣盎然。各种历史人物传说数量很大。人们怀念着春秋战国时代的伯乐、鲁班、孔子、孙膑,也追述着许多秦汉人物。比如十几年前靳景祥、王仁礼、张才才等人就讲过不少秦始皇、刘邦和项羽的故事,现在靳正新又讲出《秦始皇骂自己》,郝美娥讲出《刘邦得天下》。三国人物曹操、诸葛亮、华佗等历来被耿村人津津乐道,书中又收入诸葛亮传8篇。王仁礼等人喜欢宋代人物传说,收入《耿村民间文化大观》一书中不少。现在靳满良又讲出了《吕蒙正和刘海》、《吕蒙正教书》。耿村人多讲天神投胎转世,包公被说成文曲星下界,他便是耿村人最崇拜的清官偶像,这次收入有关传说11篇,这可能与当前反腐倡廉的社会风气有关。明代朱元璋、刘伯温等人的故事收入30多篇,创下了耿村明代君臣人物传说之最。耿村人对清代康熙、乾隆、刘罗锅、和珅、郑板桥等人也很青睐。耿村本地人物的故事,比如关于本村明代进士靳清、靳充正,清代举人靳天保和武林高手曹老细等,人们在故事中多有表述。四大传说中的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也仍在流传。其中徐大汉以地方民间剧本为基础的《梁祝姻缘》已属十分珍贵。

地方风物传说、风俗传说和动植物传说仍有较大的流传和搜集量。对于耿王坟、耿村附近的自落寺,发现的几则传说更为新颖。在动植物传说中,有不少凄美悲壮的佳作。幻想性故事一直是一个较大的类别,加上神话和各种幻想性的传说,可以看到耿村故事中的想象成分之高、浪漫色彩之浓。鬼狐精怪故事构成了幻想故事的主体,这是耿村人十分喜爱的艺术话题。各种生活故事约占各类故事的六分之一。笑话和寓言也占很大比例。

新故事是耿村故事搜集中的重大成果。我们把中国革命以来的故事称为新故事。新故事数量众多,题材丰富。其中有第一人称的亲历故事,也有直接反映身边的现实生活故事。有些故事运用传统的幻想手法,使故事新颖而神奇。耿村人身在农村,也关注城市,有时进城做买卖或走亲戚便带来了城市信息,各种媒体也输入一些城市生活内容。所以在耿村出现了大量城市官场、商界、亲情和婚爱故事,比传统生活故事对听众更有吸引力。

耿村故事生态在20年中一直悄悄发生着变化。初步概括之,大致有六个方面。一是自己的故事在反复讲述中发生了变化。多见的是故事长短发生了变化。二是故事下传到另一个人或几个人那里,就发生新的演变了。特别是在几个故事家庭或三世同堂的讲述者中,往往是一人讲了众人听,变成全家人人会讲。但记忆力不同、审美标准不同,再加上口齿和讲述方式不同,则效果不同,表现了故事的个人选择性,这是审美心理、记忆力差别和表达水平高低所造成的。三是对主人公张冠李戴,改变故事的背景。他们把诸葛亮说成了刘伯温,把明朝人说成了清朝人,也有把外地传说讲成当地传说的,还有的把传说变成了生活故事或幻想故事,或是把生活故事、笑话、幻想故事变成了传说。有时也把传统故事讲成了新故事。四是打破了已有的故事套路。相对而言,耿村女故事家的讲述套路较死,不会轻易在情节细节上加减,语言表达次序更便于听众记忆,但也容易让人感到老气。男故事家的套路观念则比较淡漠,他们更倾向于追求与众不同,追求作品的新鲜感。社会生活在纷繁演进,他们的审美观念正在发生变化,所以他们讲述的套路感、模式化越来越淡。然而他们也不是没有套路,而是当代农民自己喜欢的构思和表述套路。五是个人原创作品也多次见到。除了上面提到的亲历故事、当地故事、故事家故事,还有一批没有原型的自由想象、联想的故事。六是发现一些故事正在形成过程中。

我们都津津乐道于大故事家们的博闻强记。但故事家一边传承记忆、一边做自我化的调整,也在随时随地适应听众,而且也在丢落和遗忘。我们发现,大故事家张才才、张才长、侯果果等人对20年前讲过的故事现在有所丢落,但这是正常的。而有些讲述者遗忘速度比较快。以讲故事为美的孙胜台自身就有一种危机感,多次说我一合眼就带走了,不讲给你们就失传了。于是她动员了自己的女儿靳瑞菊、外甥女靳丽哲做她的接班人。瑞菊母女近年开始了公开讲述,已被确定为中型故事家。

死者长已矣。20年中已有13个故事家去世。来者犹可追。好在已故的崔小英有其女儿靳巧义和女婿王发礼对民间故事钟爱有加,他们的两个女儿更是伶牙俐齿;周云喜云世时已经80多岁,孙子徐荣信、徐荣贵继承着奶奶的遗风,迅速成长起来;特别是靳建民的儿子靳清华已成为耿村最年轻的大型故事家,他十几岁开始讲述,曾吸收了父辈的文化营养,现在他则广泛承接社会各界的口头作品,表达水平也大有进步。

“耿村故事甲天下,口碑传统冠中华”。(乌丙安先生题词)20年来的追踪观察,证明这个典型居落的民族民间文化意义和历史文化意义非常重大,也证明耿村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居落典型是当之无愧的。

五、耿村故事的基本内容、特征和价值

故事村是当地群众对耿村的称谓,是对耿村发自内心的赞美。

耿村之所以被称为故事村,是因为耿村有很深的文化积淀。仅围绕耿村就有《耿村的来历》、《耿村为什么无耿姓》、《耿村边滹沱河为什么北迁》等故事,而耿村的来历主角虽然都是耿再辰,却又有四种说法。四月初四的耿王庙会,香客齐聚,形成了民俗节目汇集此地的大表演。在生产条件、生活条件落后的社会里,人们无以取乐,便以讲故事与听故事作为生活之余的主要消遣方式,耿村近400年的集市长盛不衰,各路商贾长住短聚,晚上便以故事打以难熬的长夜。耿村素来友好,广施仁义不欺生,许多客商迁来久居,成为这里的村民。这些迁来的“新村民”大都有较高的素养,形成了耿村注重文化,注重良好民风的传统。600年来的文化积淀,这里成为故事和民俗的富矿便不足为奇了。

耿村之所以被称为故事村,还因为这里有一个故事讲述群体。1987—2004年,石家庄文联、藁城市文联(文体局)相继组织大型耿村普查11次,发现男女故事讲述者230多人。按照国际上对民间故事家的划分方法,确定能讲50个以上、100个以下者33人为中型民间故事讲述家。讲100个以上者22人为大型民间故事讲述家。最大者86岁,最小的23岁。耿村故事家杰出代表靳景祥曾出席1987年的中国故事学会首届年会承德会议,2006年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百名杰出传承人”之一。耿村故事家靳正新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十大民间故事家”之一。2004年省市领导为耿村55位故事家命名颁证,这是耿村人的骄傲。

耿村之所以被称为故事村,还因为耿村故事的包容万象,上自开天辟地神话,各朝代的人物和史实传说,到民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解放后的新生活,新人物,形成一条历史的长链。故事中所涵盖的地域有170多个县市。耿村故事真是一部活的历史教科书。

耿村之所以被称为故事村,还因为耿村有毫无保留的艺术交流,有浓厚的讲故事氛围。他们经常聚集讲述,互相传承。你可以很穷,但会讲故事,照样会得到尊重。讲故事与他们的生活生存密切相关。即使在文革中那些四类分子们也经常偷偷地聚集讲述。正是这种交流和氛围,形成这里故事家多,故事数量多,讲述水平高的特色。

我国著名民间文艺专家贾芝、刘魁立等称之为“奇迹”、“汉族民间文学史上的重大发现”、“重大突破”。贾芝曾说过“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中国的民间文学是靠耿村打向世界的。”国际著名学者、台湾文化大学金荣华教授称之为“世界第一”,“是中华民族值得骄傲的事情”。乌丙安称耿村“民族本源,华夏光辉。”

耿村故事村有以下几个特征:

1、600余年来,耿村商品和故事的聚散和沉淀,形成耿村汉民族居落群体口头文学的富矿,成为平原地区汉民族居落民间文学的一个观察点。

2、耿村虽地冀中处平原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群众既看电影电视,喜欢现代歌舞娱乐活动,却仍保留着浓厚的口头表达的民间文化氛围。

3、故事内容上自开天辟地神话,各朝代的人物和史实传说,到民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解放后的新生活、新人物,形成一条历史的长链。故事中所涵盖的地域有20多个省、区、市,170多个市县。

4、耿村故事的传承以血缘关系传承为主,各自有各自的特点。耿村故事家也以讲别人没有讲过的故事而自豪。

5、故事家和谐和睦,关系融洽,相互之间有毫无保留的艺术交流。

6、随着外国友人不断来访,耿村对外文化交流,促进了故事家们的讲述能力和公开讲述的胆量。

7、耿村与湖北的伍家沟比较,具有故事蕴藏量大、故事家多、内容丰富、故事新奇的特点。因此国际著名学者、台湾文化大学教授金荣华称耿村为“世界第一”。国内专家学者称耿村为中国故事第一村。

耿村故事村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其主要价值表现为:

1、学术价值。

耿村故事们以群体的形式进行讲述,形成故事的聚散地,在汉民族平原居落中是较为罕见的,是民间口头文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延续发展的一个典型,常年有中外学者进行观察,不仅成为中国,也是世界对汉民族居落群体口头文学的观察点,成为藁城市乃至河北省对外文化交流的一个窗口。

耿村故事包容万象,神话、传说、幻想故事、动植物故事、生活故事、寓言童话,应有尽有,上自开天辟地神话,近到民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解放后的新生活、新人物,形成一条历史的长链。故事中所涵盖的地域有20多个省、区、市,170多个市县。耿村故事涉及社会学、伦理学、历史学、宗教学、哲学和文学等各个方面,艺术地叙述了一部中华文明发展史,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2、实用价值。

耿村故事表现出的传统的美学观、价值观,与时俱进地吸收现代意识,一直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适应。它具有潜移默化的科学认识、教育、娱乐功能,对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素质,促进社会稳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开展国际文化交流等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五、在耿村故事的抢救和保护中以前都做了哪些工作?

1989年《民间文学论坛》第一期以显著位置发表了袁学骏执笔的《耿村中故事村调查报告》。该报告2万多字,对耿村故事村的构成及其历史和现状、故事家群体、传承方式等十个方面作了详尽的论述。

1989年9月,袁学骏的《耿村民间文学论稿》由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了耿村纪录片。

1992年8月,德国《东亚文学读本》第13期集中选登耿村故事家靳正新、孙胜台、彭凤书、靳言根4人的故事。翻译者为波恩大学苏珊·克诺德尔女士,她攻读博士学位的论文题目是《中国耿村民间故事研究》。这是世界上第一篇以耿村故事研究为题的博士生论文。

1994年2月,台湾云将传播公司“海棠风情”节目摄制组录制耿村故事和讲唱艺术及故事村的历史和故事传承风俗。

2003年6月26日、28日,中央电视台10台“公益行动”栏目两次播放了耿村第10次普查专题片。

1987年─1991年,编印内部科研卷本《耿村民间故事集》1─5卷。

1988年─1995年,公开出版了故事家专集《花灯疑案》(靳景祥讲述)、《兰桥断》(张才才、侯果果夫妇讲述)、《卧牛山恩仇》(王玉田、王仁礼父子讲述)、《靳正新故事百篇》(靳正新讲述) 、《秀姑》(耿村女讲述者讲述)等5部。

1991年3月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出版了《耿村民俗》。

1991年5月精选出版了耿村93人的作品《耿村故事百家》。

1991年12月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中国耿村国际学术会议文集》。

1999年8月出版了455万字的《耿村民间文化大观》,是耿村民间故事、歌谣、谚语及研究成果之集大成。10月22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首发式。

2006年2月约1200篇故事,140万字的《耿村一千零一夜》由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

共计出版内部和公开书籍15部,计1155万字

20年来,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香港《大公报》、中央电视台及台湾云将传播公司等国内外几十家新闻媒体对耿村进行过报道。

耿村故事村的普查和研究被专家称为“耿村文化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