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展览】首届云南中青年山水画大展(一)

参展作品


图片

特邀作者作品

(按照年龄排序)


图片

刘汝璋 《玉龙雪山》 180cm×96cm 


图片

魏祖佑  《红河行记》180x97cm


张志平 《林密乌蒙山》 180cm×97cm


图片

陈鸿翎 《南滇记忆》 52cm×230cm 

图片

郭 游 《三月桃花浪》 200cm×100cm


图片

罗 江《苍山洱海》200cm×200cm


图片

刘 勇 《石林奇观》 180cm×97cm 


图片

 沈健 《藏区记忆》 180cm×97cm 


图片

 杨卫民 《春雨山家》 180cm×48cm


图片
图片

纵横秘境丘壑 意写云南家

——记首届云南中青年山水画大展


文 | 龚吉雯


云南常有秘境之说,一者为地理意义上之秘境,云南既有高入天际、难睹真容的梅里雪山,也有低至海拔只有76.4米的红河河谷。从北到南每千米水平直线距离的海拔平均下降6米,造就了云南立体多变的地理风貌;二者为历史原因上的秘境,宋太祖一挥玉斧,与大理划江而治,云南成为中原人士想象中的秘之存在;三者为生态之秘境,云南山高林茂、遍布湖泊江河,同时拥有森林、湿地、草原、荒漠等生态系统,呈现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四者为人文之秘境,云南民族众多,生活着26个民族,其中有15个少数民族是云南所特有,云南各民族神秘的生活风俗吸引着世人的目光。综合看来,云南是一个高山与峡谷并存,石林与土林傲立、湖泊与山泉潋滟、民族与生态交相辉映的秘境之地。
越来越多的画家踏上描绘秘境云南的旅途,贪婪汲取着云南所给予的灵感,而云南的画家们也越来越意识到脚下这片土地的深情和厚重。首届云南中青年山水画大展正是云南的画家们用手中画笔对这片滋养自己的神秘土地的最佳回应。
山水画在漫长的形成和发展中,逐渐建构完善了自己的语言体系和技法体系。线条是山水画的基础造型手段,以笔墨为载体表现天地山川之造化,笔墨能造境,笔墨亦能生意,山水追求之骨、力、气、韵、神、境、意等均由笔墨中生发。“笔为墨之经,墨为笔之纬”,笔以勾、皴、擦、点并辅以疾徐、轻重,墨以烘、染、积结合浓淡、干湿实现笔与墨的组合,“墨分虚实、笔分神气”,以笔墨而生精彩,写天地之自然,造化之神奇。“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山水悉从笔墨而成。”自元明清逐渐形成的笔墨程式,似乎已经囊括世间山水的表现技法,但云南之秘,非《芥子园画传》所能承载,无法从固定程式画法中唾手而得,若拘于程式,则难以体现云南面貌,若完全跳脱程式,则无山水意味。云南的山水进入绘画创作,当属《张胜温梵像卷》中表现的苍山,担当僧以禅入画是一种创造,但以“空、寂、冷、逸”为特征的山水不能有效全面地呈现云南山水面貌;杨应选、钱沣、李沽、闫甫的闫派青绿、顾庆惟的大写意金碧山水都做出一定的尝试。近现代以来,国内一大批画家曾到过云南,表现过云南山水。生活在云南的周霖、刘傅辉、袁晓岑、王晋元、姚钟华、周鹤林、段光佑(段丽三)、刘宗琪、刘汝璋、魏祖佑、张志平、郭游、罗江等画家以云南自然风貌为师,写云南的区域之美。较为突出者当为王晋元,他以花鸟融山水,画出云南的“野、幽、奇”,影响了一大批画云南的画家,有一大批追随者。承继与创新原本是山水画家必须解决的问题,一手抓传统,一手抓创新,自然丘壑之美需通过笔墨进行转化,才能形成画境之丘壑。山水之难,正难于此,所谓“丘壑之奇峭易工,笔之苍劲难挥”。前辈的持续探索给现代的画家树立了较好的示范作用。进入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云南画界不断与外界互动交流、云南的山水开始有了明显变化,不再是对中原山水的亦步亦趋,而是逐渐看到自己,认识自己、表现自己,虽然还没有形成“新金陵画派”“漓江画派”这样较为有全国影响力的画家群体,但新的山水画家群体逐渐形成,拥有一批活跃在写生前线的优秀山水画家,创造出有云南特征的优秀作品,如罗江、李建东、李平、杨正国、肖凡、杨恩泉、马祥和、张平、朱平、彭光祥、叶晓霞、石光波、倪跃华、张良等画家,已形成自己的笔墨语言和风格。我们欣喜地看到本次画展呈现出欣欣然的云南山水面貌——在继承传统山水的笔墨的同时,有着明确的云南元素和时代气息,在前辈探索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大胆使用各种手段和技法探索表现云南。有追求传统笔墨韵味的作品,也有醉心将笔墨功夫化于写生的作品,还有探索色彩与笔墨关系的作品,更有倾心于构成研究的作品。
本次云南省中青年山水画大展从年龄结构看,除特邀作者外,70后和80后作者整体占比较高,达到64%,他们并已形成较为成熟和稳定的风格和语言,尤其是重点作者,呈现出的风格和语言更为明显。展览呈现出的整体气质不是单一的艺术风格简单罗列,而是具备了丰富而多变艺术特征的多样构成,由此形成了当代云南山水的特点。
罗江的表现性山水,以表现性人物的笔墨来应对云南山水,别有一番霸悍。郭游用松动随性的笔墨表现了透亮如玉的意象山水;杨正国、肖凡、彭光祥形成了一种有别于传统的新笔墨语言,杨正国得传统笔墨之精髓,笔墨老辣、技法丰富、意境深邃;肖凡受浙派山水滋养,借鉴西画色彩,立足当代,画风秀劲,别具一格;彭光祥笔墨浑厚、造景幽深,深得苦学派可染先生真传。李平、赵昌竹借鉴云南重彩画语言表现云南红土山水,面貌新颖,独树一帜;杨恩泉、张良以传统笔墨表现云南地域地貌特征的现实主义山水,既有现实意义同时又不乏古意;叶晓霞、石光波强调水墨氤氲以现代构成为主,表现出浓郁的都市趣味;尚家有、董桃平以平面装饰的色彩,表现了云南山水的朴实;倪跃华、李继勇笔墨清雅,线条灵动,是80后代表性画家。除上述画家外,云南各区域内还活跃着很多代表性山水画群体,如马立康、张学春、张辉为主的“点苍五子”,依托南诏大理文化表现苍山洱海区域山水;祝红、卢静、陆咏萍、岑武妹为主的“十全八美”表现了文山的秀水灵山,是云南山水的亮点之一。这些画家和画家群体是云南山水创作的中坚力量,他们共同支撑构建了云南现代山水阵营,未来可期!
仅石林这一题材,就有刘勇、李平、黎加用、徐泽林、彭光祥、尚家有等画家进行创作。手法上有传统皴法为主、有色墨为手段、有偏重平面构成、有将传统皴法和重彩结合表现、还有将光影、皴法、色彩三者融合展现了石林奇雄之美。异彩纷呈的构成、各不相同的笔墨、大胆的用色显示出画家对传统山水的承继和创新的思考。
画面的叙事手法上各有千秋,或追求雄奇深险,或沉迷于高厚浓秀,或淡雅、或浓艳;既有苍深清老之貌,亦有新奇超逸、沉着痛快之趣。大部分作者的画面满、密、厚,以垂直立体的形式表现云南山脉的丰富性。小景山水创作充满个人情感,细腻丰富,如杨应清、马思行、苏少丽等人的以写生为主的小品山水,现场感强烈、趣味性浓厚。
受到现代山水影响的90后作者走得颇为自信,更加注重画面形式感带来的视觉冲击力,借鉴20世纪西方美术的构成意识,使用色块分割画面后形成几何构图,用笔用墨注重装饰性和形式感,具体刻画仍然倾心于黑白之间的平衡,正在逐渐成为强劲的新生力量。00后的作者虽然人数不多,可贵的是笔底生胆,敢于探索,预示着云南山水的薪火相传。
本次画展映射出云南的画家们对于传统越来越清醒的认识和学习,对于自己和云南有更加深入的主动思考和有意识的表现,体现出明显的自觉性和觉醒意识。东川红土地、土林、石林、乌蒙与哀牢,红色扎西与秀美古镇、水电建设与乡村振兴都进入画家视野,并取得不俗的成绩。
这次画展选择的表现题材几乎囊括了云南的主要山脉、村落、湖泊,每一幅作品中都能感受到作者对云南家山的眷念,笔底饱含着对家乡的依恋。云南山水阵营将“无定法皴法”的云南山水提炼出了具有云南特色的笔墨语言符号,形成云南的个性语言。将画家的家山情感上升至家国情怀,以情感入笔墨,成就云南山水之路。云南的古滇、朱提、南诏大理等人文文化和自然地貌景观共同构成了云南秘境奇貌,也构建成为云南画家的乡愁。栖息在云南大地上的画家,正沿着这条路勇敢前行,这条道路很长,值得云南的画家们继续前行。
“笔墨当随时代”并非口号,云南秘境之美,经过几代画家的共同探索,逐渐形成云南山水的独有风貌。纵横丘壑者为笔墨,纵笔墨者为画家,“古人之法是用,而造化之象为体”,借体为时代所用,正是本次画展的初衷和愿景。
是为记!


图片


龚吉雯 (女  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国画、艺术理论、少数民族文化研究,兼为策展人。发表论文数十篇,主持和参与省部级项目八个,现任职于云南省昆明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


图片
图片

重点作者作品

(按照年龄排序)



图片

李 平 《“象”往云南 · 门里门外之一》180cm×146cm


图片

李 平 《红土地 · 家乡春雪》193cm×180cm


图片

李 平 《红土地 · 生肖相汇》180cm×146cm


图片

李 平 《红土地 · 石林归牧》193cm×180cm


图片

李 平 《红土地 · 彝山和风》136cm×68cm  

 回馈作品


图片

蒋丽萍 《南山记游之富民之一》136cm×68cm


藁城区文化馆


监制:李艳锋

编辑:焦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