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知识】这些“缺笔字”,原来很有讲究!

避讳是古代封建社会

特有的文化现象

相传起源于夏商周时期

古代帝王及其祖辈的名讳

臣民百姓在文书中是不可以提及的

在书写过程中

他们必须避开这个字

于是就有了各种避讳方法


微信图片_20211111084638.jpg


在传世的碑帖中

最早可见于唐代

唐宋时期的避讳相当严格

不仅本字要避讳

连同音字(嫌名)也不能直接写

元代因为统治者属于蒙古族

方言不同

名字属于音译

所以没有严格避讳要求

直到明代又恢复避讳制度

但并不严格

清代为满族

他们不介意汉字讳

但从康熙时

又恢复了严格的避讳制度


总的来说

避讳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一是缺笔

这在法书碑帖中很常见

二是改同义词

如"匡"改为"辅"(宋太祖赵匡胤讳)